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山西传媒学院精品共享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19-11-19    作者:     来源:     点击: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立项建设与认定办法(试行)》(晋教高〔2019〕7号)等文件精神和《山西传媒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精品共享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将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引入传统课堂,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应用共享,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目标

1.通过建设精品共享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三大教学转变。

2.以精品共享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加强学习过程中的深度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通过精品共享课程建设,整合数字化教学内容,实现学习过程的即时管理,达到师生在线互动,调动学习者参与积极性,将数字化资源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4.以智慧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融合先进教学理念,应用前沿信息科技,共享优质网络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学校特色、展现教学水平且示范引领性强的精品共享课程。首批计划建设20门左右的精品共享课程。

二、申请立项建设与认定范围

精品共享课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类型。采用建设、应用、评估、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立项建设,后评价认定。凡是教学计划中课程被本校列为精品共享课程建设规划,或已经开始进行教学实践检验的课程,可申请省级精品共享课程立项建设课程;经过一轮以上教学实践检验、被本校评为优秀的课程,可申请认定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申请立项建设和认定的精品共享课程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为主,适度兼顾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通识课,特别鼓励线上课程。

三、申请立项建设与认定条件

1.申请立项建设条件

申请精品共享课程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想导向正确,有完善的课程建设方案,且在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指导、团队支持与服务等方面已有一定的建设基础。

2.申请认定条件

(1)课程建设团队

精品共享课程负责人须为我校在职教师,原则上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师风好,教学能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能够按照规范的教学计划和要求,持续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教学服务,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主讲教师能充分利用在线课程特点,结合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2)教学内容与资源

坚持立德树人,课程内容导向正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无危害国家、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教学内容既要精炼简洁、思路清晰,又能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课程资源要系统、完整、丰富,应包括按照知识点提供的授课视频、教学课件、教案或演示文稿、素材资源库、作业、试题库以及该课程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进程、教学方法、重点难点指导、考核方式、参考资料目录、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等。

其中,每个知识点要求视频短小精悍,一般时长为8—15分钟,语言精练,教态自然,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观看学习;授课内容须具备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等特征。每门课程授课总时长按照1学分不少于160分钟计算。教学大纲应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难重点、课程进度及课程考核方法等。

(3)教学设计与方法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新型关系,课程知识体系科学,针对性强,资源配置合理,课程资源丰富。根据课程特点和精品共享课程的要求,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表现形式及学习方法,从学生需求出发,对课程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和条件做出科学规划,要强调课程的互动性与结构性,具有前沿性,优化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线上课程适合在线共享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线下课程可在共享平台静态共享。

(4)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

以课程为中心,通过课程平台,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组织活动,及时开展指导与测评。各项教学活动完整、有效,按计划实施,学习者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充分,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自助式与协作式学习,增强教学吸引力。

(5)教学效果与评价

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采用线上和线下相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程成绩以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合理的权重设置进行综合评定。

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及反馈。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产生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等指标进行考核;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出具体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容易接受等,从而对课程进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共享范围广泛,应用模式多样,申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效果较好,教学方法先进,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推动课程普及和发展中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立项与认定程序

1.申报推荐

各院(部)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制定本单位课程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任务,在政策、经费和人力方面予以支持。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申报,各院(部)要严格按通知要求,遴选推荐。同时,把好课程政治关、学术关和质量关。申报推荐无数量限制,只有质量要求。

2.申报材料的资格审查和公示

(1)资格审核与材料公示。学校对申报立项建设和认定的课程进行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课程将进行为期一周的材料公示。

(2)专家评审与结果公布。公示结束后,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课程的学术水平、内容质量、应用共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专家评审通过的课程公示无异议后发文公布,授予“校级精品共享课程”荣誉称号。已获省级精品共享课程认定和省级精品共享课程立项建设的课程不需再申报,直接授予“校级精品共享课程”荣誉称号。

五、课程管理

1.精品共享课程建设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期内应积极开展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包括组织建立课程建设小组、制订建设计划、推动建设实施方案、接受评估与验收等。

2.精品共享课程建设实行院(部)自我管理、教务处组织相关专家评估反馈的二级管理模式。

3.精品共享课程由院(部)组织建设,平均每个院(部)每年1-2门,申报立项建设校级精品共享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认定。认定通过后,授予“校级精品共享课程”荣誉称号,部分适合的课程可升级改造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确定为校级精品共享课程,要在校内各专业推广使用,凡适合列入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的应优先列入。

5.课程运行期间,授课教师应及时发布课程信息,适时更新教学资源,提供必要的面授环节,开设聊天室及讨论区,在线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答复学生的在线提问,不应超过3个工作日。每门必修课程在运行期间,每期至少发放12次通知公告,32次在线作业,互动帖不少于1000条,同时进行在线期末考试,并按照观看视频、课堂互动、作业、讨论、考试等各占一定比例,形成期末总成绩。

六、制度保障

1.参与校级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教师,考核评优、职称评聘等优先。

2.学校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每门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经费为15万元,统一拨付至教学单位,由各教学单位统筹,由课程负责人根据经费预算使用。课程立项时划拨付给70%经费,评估通过后再划拨剩余30%经费。

3.精品共享课程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为:师资培训费、调研差旅费、数字化资源建设费等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必要开支。

4.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校级精品共享课程首轮开课时,教学工作量按对应传统教学课程的2倍教学工作量认定。


附件:

附件1 山西传媒学院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书.doc

附件2 课程数据信息表.doc


山西传媒学院  

2019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