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院(部):
为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行业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标准,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清单要求,学校决定启动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将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修订依据
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参照《山西传媒学院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和学科专业发展趋势,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修订原则
1.凝练培养目标,彰显专业特色
各专业须依据201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科学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要适应学校定位、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毕业要求要精准、细化、可实施、可衡量,并有效支撑培养目标。
2.坚持持续改进,把握重点环节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持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握重点学科、重点课程、重点实践教育环节,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3.突出核心课程,提高创新能力
按照“学科支撑专业、专业促进学科”的原则,深化学科平台与教学平台的融合,不断更新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视补充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思想和成果,体现交叉学科的最新进展;持续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选修课程,在丰富性、层级性和灵活性上下功夫,不断拓展学生自主选修的空间,持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深化双创教育,坚持五育并举
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筑“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全过程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培养目标,在加强和完善智育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主要任务及要求
1.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与制定要求参照《山西传媒学院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附件1)执行,各专业要系统梳理课程体系,全面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进行学时分配。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类、理工类专业学分总数须控制在170学分之内,其他所有专业学分总数须控制在160学分之内。
2.2022级起,通识必修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以下调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学分学时不变;2022级起,通识必修课增设《大学体育(5)》《大学体育(6)》两门课程,各0.5学分、16课时。
3.加强通识教育建设。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美育类、人文社科与文化类、自然科学与技术革新类、经济与社会管理类、通用能力与创新创业类、“四史”类等模块。2022级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应至少取得10个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有学生必须从“四史”类课程中选修一门课程;专业课中不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的所有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与技术革新类中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一门课程。
4.各专业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对标国内“双一流”高校同类专业或全国排名前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标准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5.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是“一把手”工程,各学院须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以教学副院长、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为主要成员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考评本单位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在方案研究起草、论证审定等各环节要充分调研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调整工作,避免闭门造车、照搬照用,切忌因人、因工作量设课。
四、时间安排
1.6月20日前,各学院组织修订、论证各专业培养方案,并将审核后的各专业培养方案纸质版(一式三份,须院长、教学副院长、专业带头人会签并加盖学院公章)提交教务部,同时发送电子版至sxcmxy_jwc@163.com。
2.6月28日前,教务部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初审,并向各学院反馈修改意见。
3.7月6日前,各学院根据教务部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提交教务部。
4.9月5日前,各学院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并集结成册。
附件1:山西传媒学院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附件2:山西传媒学院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教务部
2022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