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媒学院
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山西传媒学院
2016年12月
山西传媒学院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山西传媒学院是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改制升格的普通本科院校。三年来,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学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坚持开展本科教育学习,全面把握新常态下的本科办学理念,找准办学定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突出基础,突出特色,突出应用、突出技术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按照“起好步,走稳步,迈大步,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 的办学要求,抓内涵建设,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把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行业一流的高水平传媒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目标,不断提升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情况
多年来,学校以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围绕行业和产业设专业。学校现有戏剧与影视学为主干学科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新闻传播学、设计学、工商管理学为核心学科的文化创意与设计学科群被认定为山西省高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培育项目。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
学校现设有制作系、艺术设计系、动画系、编导系、播音主持系、传媒管理系、录音系、基础部、思政部、公共体育部等10个教学单位。开设了影视摄影与制作等17个普通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电视节目制作等11个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见表1)。新增设数字媒体技术、环境设计、网络与新媒体、表演、摄影专业等5个本科专业。
表1 山西传媒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 本科专业
|
1
| 影视摄影与制作
|
2
| 影视摄影与制作(影视声音制作方向)
|
3
| 动画
|
4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5
| 广播电视编导
|
6
| 数字媒体艺术
|
7
| 广播电视学
|
8
| 广告学
|
9
| 文化产业管理
|
10
| 广播电视工程
|
11
| 录音艺术
|
12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13
| 数字媒体技术
|
14
| 环境设计
|
15
| 网络与新媒体
|
16
| 表演
|
17
| 摄影
|
序号
| 专科专业
|
1
| 电视节目制作
|
2
| 摄影
|
3
| 影视表演
|
4
| 影视表演(舞蹈方向)
|
5
|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
6
| 人物形象设计(化妆造型设计方向)
|
7
| 人物形象设计(服装设计方向)
|
8
| 环境艺术设计
|
9
| 电脑艺术设计
|
10
|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
|
11
| 数字媒体技术
|
(二)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2015年招收本科生2263人,专科生307人。在2016年普通高考招生中,学校录取本科新生2400人,报到2355人,报到率达98.13%,专科生168人。截止目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303人,其中本科生7262人,占87.5%,专科生1041人,占12.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建设
截至2016年9月,学院专任教师416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任教师128人,占专任教师的30.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295人,占专任教师的70.1%。“双师型”教师250人,占专任教师的60.1%。外聘教师102人。学校专任教师中有全国广播影视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教育部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有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山西省高校工委联系专家和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双师型”教学名师山西省师德标兵,聘请客座教授达到97名。“影视制作专业群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山西省普通高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16年在编教授、副教授均承担本专科生课程教学工作。
学校在2016年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贡献,努力造就适应特色鲜明、行业一流的高水平传媒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人才队伍”的人才工作思路,出台了《山西传媒学院高层次人才全职引进管理暂行办法》、《山西传媒学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暂行办法》、《山西传媒学院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暂行办法》等人才工作相关制度。赴“985”院校招聘教师10人,继续推进全校青年教师网络培训学习;举办了MOOC(慕课)培训会,邀请上海戏剧学院吴洪林、云南艺术学院吴卫民等来校指导开展教材建设和艺术创作,完成了新入职教师教学实践评价,19名教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对今年拟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组织开展了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并选拨推荐3名教师参加全省大赛。组织了青年教师创作大赛,积极创造专业学习与实践条件,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
学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和科研素质提升计划等三大工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学院启动实施了三项计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利用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培训系统,建立山西传媒学院教师在线学习中心,开展网络直播讲座和在线课程培训;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继续开展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计划,组织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中国广播影视》主编梁刚建、人民代表报社社长李跃祥、山西日报社编辑中心主任刘国锋、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杨锐等先后来校做报告;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座谈会重要讲话专题学习研讨和重温晋绥新闻精神社会实践等活动,建立了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实验班实践基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挂职锻炼;实施教师科研素养提升计划;组织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及博士学位教师举行学术报告会;积极支持部分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安排教师到国内外访学、参加学术交流;截止目前,学院利用131工程项目,柔性引进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英国布拉德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等共6名专家担任学院客座教授。同时,校内4人被确定为“131”工程第三层次人才,1人被确定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二)教学条件
1、经费投入
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是山西传媒学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之一。2015年教育经费总额10684.09万元,教学经费总额1694.49万元,其中,教学改革支出经费50.48万元,专业建设支出13.64万元,实践教学支出14.33万元,其他教学专项支出16.20万元,教学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支出52.8万元。2015年学校总收入11229.13万元,其中日常教学经费投入达1497.14万元,日常教学运行支出占总收入的13.33%。2015年,共有5939人次的本(专)科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其中政府奖、助学金3179人次,资助金额550.90万元;本(专)科生国家助学货款办理总人数达1831人,贷款总额1354万元;勤工助学金项目达22.76万元,资助928人次。
2、基础设施
学校文华校区(省高校新校区)占地733.43亩,生均占地面积65平方米。其中,宿舍面积56721平方米,全院生均学生宿舍面积达6.8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36289平方米,全院生均16.4平方米。两年来持续对新校区教学设备设施进行完善,现在全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6622.37万元。
3、图书资源
专业图书丰富是山西传媒学院图书特色,学院图书馆总面积20700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1932个。现有馆藏图书83万余册(其中音像资料20万),可使用的电子图书42万种,700GB,纸质期刊741种,27274份。各类数据库5种。图书馆全年借出纸本图书103690余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126240次。
4、实验室建设
学校现有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达33212平方米,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价值12942.97万元,全院生均1.5万余元,当年新增设备价值1397.357615万元。学院现有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院的实验实训室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创作工作的同时,全面向全体本专科生开放,供学生在实验室中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创新创业项目和影视创作。目前全校有教学计算机3000余台,其中教学用机2800余台。网络多媒体教室座183间,语音实验室9间,座位数544个。学校加强与行业合作,今年又与西藏电视台、青海广播电视台等10余家行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5、信息资源
学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坚持面向用户服务导向,在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应用系统建设、提高管理的规范和服务水平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学生宿舍光网实施改造,全面支持IPv4/IPv6双栈,用户下行带宽从2M升级至4M。无线校园网扩大覆盖范围,大部分教学科研办公区域完成百兆级无线接入覆盖,无线校园网运行优化,提高了网络稳定性。学校网络信息点达21400个,其中无线接入达2400个,校园网主干宽带10000Mbps,校园网出口总宽带达2570Mbps。
截止目前,上网课程达34门,完成多媒体教室建设,为多门校级交流课程服务。组建专业视频服务队伍,为校内各种教学活动、会议、课程、讲座提供转播、直播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达190GB。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根据《山西传媒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和《山西传媒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首先,要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传媒领域学科专业品牌,逐年增加本科专业,减少专科专业,保留有优势、有市场、本科未覆盖的专科专业;第二,在专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明确各专业建设的目标,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以及学校内部不同专业之间内容、方法上的相互支撑、渗透,形成学校内部整体专业建设的优势,发挥专业群的系统功能,确保学校专业体系建设总目标的实现,促进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第三,按照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互相依存的思路,着力构建以传媒为特色,覆盖文学、艺术学、工学、管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9个一级学科,涵盖传媒策划、制作、经营管理、传输等28个本科专业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人才培养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按照《山西传媒学院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以“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技艺并重、勇于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传媒人才为目标,确定了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科学安排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结构,合理控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科学构建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4个平台。
各专业根据各自特点,积极探索培养多元化传媒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根据各自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行业结合紧密、专业特色鲜明、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形成。运行本科小学期教学,各本科专业利用2周的时间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集中开展了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出台《学院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将学生课外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创作纳入学生教学管理,必须取得不少于10学分的要求,作为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学习创作统一,促进人才培养。
(三)课程建设
本科各专业根据各自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4个平台,认真撰写了每门课程的大纲,从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多角度优化课程结构。2015-2016学年,学校本科课程共开设257门,其中,选修课程为46门,占18%。课程总学时为83726学时,必修学时66668学时,占比80%。其中,选修课13626学时,占比16%,限选学时3432学时,占比4%。同时,学校继续扎实推进省部校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计学时学分。
积极探索公共选修课改革新路径,除传统的计划内面授课程外,利用全国高校UOOC联盟平台,引进29门MOOC,网络课程总门数达到34门,丰富了学生院级公选课的学习内容,方便了学生修读。
教学资源库建设上,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建立了广播影视类部分专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项目首批成果已经通过教育部验收。
(四)教材建设
2015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和数字电视技术专业共15部“十三五”规划立项教材。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就《主持艺术概论》《演播言语组织》《演播空间处理》等十余部教材建设和编写已经过充分论证进入编写阶段。
(五)实践教学
学校积极完善多年探索中形成的“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职业能力训练贯穿实践教学环节,保障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完善了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适应、与传媒类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编导专业毕业生毕赣执导,主创人员全部是我校毕业生共同完成的电影《路边野餐》荣获第52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和法国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气球”奖等国际奖项。学校学生在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国际夏令营微电影大赛、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亚洲青年动漫与数字艺术大赛、齐越朗诵节、动画学院奖等专业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2016年里约奥运会学校派出强大摄像团队参加了体操、游泳和羽毛球三项赛事的全球直播。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学生参与中央电视台转播团队完成了田径世锦赛,韩国光州大运会、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等各类赛事拍摄任务。
(六)创新创业教育
为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出台了《山西传媒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指导思想和任务措施,提出经过五年努力,建立起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机制完善、实践平台广阔、管理制度科学、创业指导到位、资金支持有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传媒院校、政府机构、传媒行业等单位的合作,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国家卫星直播管理中心、省中小企业局、山西广播电视台、晋中市人民政府等开展实质合作。被省中小企业局、省财政厅确定为“山西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山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山西省众创空间”、山西省高校唯一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2016年,学校有《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等48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015-2016年,学校先后有20个项目获批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截至目前有其中6项被确定国家级项目,从而构建起了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上的校级、省级、国家级的立体结构和体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较好的促进;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参加“建行杯”第二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申报的《“扶梦”计划在线支教平台项目》荣获二等奖;在第二届“晋商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上,学院学生完成的创业项目《锻造童心》获得大赛二等奖,《“唯依”校服设计工作室》和《指兼—大学生专业对口兼职服务平台》获得大赛三等奖。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上初见成效。
四、质量保障体系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院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将2015年作为制度建设的落实年,明确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其中修订和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达30项,涵盖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细化学生学习考核标准,并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和评估教育教学质量当中。
教学督导工作是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学院所有督导委员均由退休院领导、高级职称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本学年学校的教学督导重点进行了对2015年新建本科专业教学工作的督导,以及对学院日常教学的全面检查。在开展教学督导、强化外部质量监控的同时,学院重视教学自身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实施教学质量检查月活动、开学第一课活动、日常听课活动和教研专项活动。此外,学院启用视频监控系统,对全校所有教室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随机检查,及时通报。
五、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之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制作系教师担任摄影指导,制作系4名学生共同参与拍摄的电视剧《九州天空城》在江苏卫视的黄金时段和腾讯视频同时热播,反响强烈。编导系师生创作的12部作品在全国大学生2016年夏令营微电影大赛上喜获多项大奖,电视散文《沿途所至——运城》获一等奖,宣传片《听见中国》、《我在运城你在哪》获二等奖,专题片《关公故里大运之城》、剧情MV《将遇运城》等4部作品获三等奖。此外,还有3部作品获优秀奖,2部新闻作品分别获最及时新闻奖和优秀新闻奖。第二届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上成功入围11部作品,分获视频类三等奖,创意创业项目获三等奖等好成绩。由学校教师导演、编剧的原创大型话剧《杏花雨》在山西大剧院成功演出,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该剧的主创以及绝大部分演员均为学校师生,教师将课堂搬到舞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收到较好的效果;将演员表演和观众互动,独创性地运用到廉政教育题材戏中,目前属国内首创。由制作系教师指导,学生导演的短片《春泥》荣获第五届上海大学生影像大赛评委会特别大奖。播音与主持系教师指导的3部作品在第十七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上进入复赛100部作品名单。山西广播电视台制作、学校教师担任摄像参与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太行抗战密码》荣获第21届中国电视十佳系列纪录片殊荣。动画系两位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在第12届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上的动画项目《奇奇怪怪》荣获 “金恐龙”亚洲创意荟——原创动漫最具潜力动漫项目。同时带领学生团队制作的动画短片《苹果》荣获电影短片类评审团特别奖。在“学创杯”2015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上由学校传媒管理系同学组成的“山传之星”代表队荣获总决赛二等奖。
2015年影视制作中心外出拍摄共有50多种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项目,拍摄项目涉及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自行车赛、围棋、羽毛球等类型,共计300余场,总人次达到3658次,外出拍摄天数截止至今为272天。其中足球比赛全年录制共计112场,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赛14场,中学生足球比赛24场;尤为重要的赛事主要有:世界田径世锦赛、韩国光州大运会、中英文化周、上海钻石杯篮球联赛、武汉田径亚锦赛、中国福州羽毛球公开赛、第一届青年运动会、NCAA教育峰会及男篮中国之行、NBA教练培训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美国之行(女子足球队)等。多年来,学校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创新创业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
六、特色发展
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行业一流的高水平传媒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内涵建设,提出并实施了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科研创作建设、实训实践平台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思想引领素质提升等九大工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创作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2016年学校被确定为山西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
七、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与此同时,学校在发展前进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升本后的思想认识还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要求,本科办学理解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因编制等原因限制,教师总体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亟待完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还比较缺乏;三是校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不能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四是学校的国际化开放办学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下一步的解决措施主要有: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深入开展本科理念学习,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提高业务水平,着力构建高层次师资队伍;以卓越计划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形成国际化办学氛围。
结语:踏上“十三五”的新征程,学校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在坚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坚持校党委的坚强领导的前提下,乘势而上、追求卓越、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和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行业一流的高水平传媒院校而努力奋斗。